紫砂壶的器型除了像梅桩壶、荷花壶等花器之外,按照器型的形状还分为圆器(例如西施壶、水平壶等)、方器(例如僧帽壶、六方壶等)以及筋囊器(例如瓜棱壶、梅瓣...
名家名作赏析-清代古壶
东陵瓜壶 陈鸣远(清代)东陵瓜的典故出自西汉早期秦代东陵侯邵平弃官为民,长安(今西安)种瓜的故事。古人用东陵瓜可以果腹,可以怡神,陈鸣远更可以用之释放胸中之块垒。
此壶以瓜为壶体,瓜蒂为壶盖,瓜蔓为壶把,瓜叶盘卷成壶嘴,远远望去,简直就是放在案头的一个小瓜。壶底较大,稍向里凹,且在其中央作出一个仅有0.7厘米直径的蒂疤,表示花落结实,作者用心之细、之巧可见一斑。更应看到的是用刀在壶身上压出九道向里陷入的浅槽,而且上部临近肩部的地方用力轻浅,往下落刀较深,直至壶底。结果就在扁圆的壶身表面出现了稍稍隆起的九瓣瓜棱,溜圆而肥满。并在坯体未干时用竹刀刻出“仿得东陵式,盛来雪乳香,鸣远”并压铃阳文篆体“陈鸣远”方印。
题刻在壶身上的题句,前五个字“仿得东陵式”是说作者做出的造型并非一般瓜体,而是以物喻人,用来歌颂召平的安贫抱朴,耿介不阿的精神,并寄托陈鸣远的思存。后五个字“盛来雪乳香”,则是说在这小小的茶壶里装满了“茶香”的茶水,任君斟饮。陈鸣远其所以写出“雪乳香”,是因为宋人把龙凤团茶称为石乳或白乳,煮茶时,汤面“光莹如银丝”,好像“生乳栗”,“乳花熟”,所以有“雪乳香”之说。
四足方壶 陈鸣远(清代)由文化器皿造型的钟、鼎,创作出方型紫砂壶体的设计,在壶的嘴、鋬、摘子上,借鉴了青铜器的造型。此壶制作精细,朴质大方,结构合理,用功独到。
造型仿古代青铜盉而成,外鼓的四楞形壶腹与四柱形细足,形成强烈对比,既夸张又不失古意。直流向上翘起,盖钮作成横形,把手上端雕刻兽面。壶底有圆形有“陈”、方形的“鸣远”篆书阳文印款。
松段壶 陈鸣远(清代)此件紫砂壶是一件仿生之作,其造型古朴,壶身,流,把,盖皆做松树枝节,平口,浅圈足。整件松段壶泥塑工艺精美,层层叠叠,将古松苍老之外皮塑造的分外肖似。树皮斑驳,树身经风露斧劈,傲然挺立。
壶钮更是巧取松节一段,匍匐贴合于盖,其上松针、松果极其逼真。松枝浑然相吻,壶盖、壶身浑成一体,刚劲古雅,表达了松树的风格。壶底刻“鸣远”两字楷书款,下钤篆书“陈明远”方印。
莲形银配壶 陈鸣远(清代)壶身呈莲蓬形,鼓腹下部渐收敛。壶身四周饰八片宽体莲瓣。壶嘴短,饰荷叶纹。壶盖面上以六颗莲子装饰在圆形钮四周,钮和莲子均能活动。壶盖和壶口结合紧密。壶肩部装有一藕节形的银配。在壶身一莲瓣上刻有“资雨清德,烦暑咸涤,君子友之,以永朝夕”铭文,并刻有陈鸣远名款及二篆书印“陈”、“鸣远”。
珐琅彩花卉纹提梁壶 (清 康熙)清初康熙开始,紫砂壶引起了宫廷的高度重视,开始由宜兴制作紫砂壶胎,进呈后由宫廷造办处艺匠们画上珐琅彩,烧制成珍贵名壶。雍正也曾下旨让景德镇按照宜兴壶的式样烧制瓷器。乾隆七年宫廷开始直接向宜兴订制紫砂茶具,至此紫砂壶成为珍贵的御前用品。
此壶器身鼓腹,子母线虚压盖,象纹三脚,三弯嘴,扁框线提梁,辟邪钮。壶身以珐琅彩绘黄色牡丹折枝花,嘴饰宝相花纹,钮涂黄色。壶底书“康熙御制”四字楷书款。
印花烹茶图壶 (清 乾隆)壶呈六方形,直口,短颈,折肩,折底,短流,如意式曲柄,盖与壶口严密吻合。整体瘦长挺拔。用紫红色砂泥制作。壶身三面印制烹茶图,图中二人在茶楼的几案旁坐饮,一书僮在廊中煮水,另一书僮端两茶杯作送茶状。四周有松、竹、梅及洞石作陪衬。
壶身另三面镌刻乾隆御制诗,诗后篆刻阳文“乾隆”二字章式款。这首诗是清高宗弘历于乾隆七年夏至那天,在地坛神毕返回圆明园途中所作。烹茶图取材于乾隆御制诗,诗书结合,形式和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。
贴花莲塘纹御制诗方壶 (清 乾隆)壶形为扁四方,弯流、环把亦作浑四方形,削肩,矮颈,圆盖为嵌入式,扁圆形钮,整器造型端正,制作精细。该壶采用贴花技法在壶的三面以莲塘纹为装饰,画面深浅有致,莲花朵朵,姿态各异;莲叶片片,互有掩映,颇得池中清趣。
另一面为御制诗:“御制再游龙,井即景杂咏,振鹭翻飞百尺流。声空尘耳色空眸,却曾识得根源处,乃自龙湫更上头”。
泥绘山水图圆壶 杨履乾(清代)此壶设计新颖,上佳泥料制成,做工精湛,气度静穆。圆筒身,宝珠钮,三弯流伸展流畅,壶流短直而微向上翘,半环形把榫接有力,盖顶设有套环钮装饰,整器的线条以浑圆为主,十分流畅。
壶身通体泥绘山水图,镌刻花卉图纹,图纹并茂,想得意趣,气韵生动,匠心独运,足可赏玩。
堆雕菊花提梁壶 (清 雍正-乾隆)器形为圆角方壶,壶身四面和底面均堆雕团菊一朵,颈、盖上亦雕有团菊纹饰。口、盖紧密无间,盖上雕菊蒂为的。质地细腻,色泽纯正,工艺精致。
整体造型玲珑俊秀,盖面好似一朵盛开的金盏菊的背面,菊蒂为盖钮,蒂子下面有一周花萼。壶口为菊瓣式,壶身呈圆角方形,方提梁圆弧状高耸,单孔方形三弯嘴,从正面观赏,花瓣式的底足和壶嘴相对称,造型十分和谐。
水仙花瓣壶 殷尚(清代)器身造型作水仙花瓣纹,六片花瓣收束成口,与盖纹紧密吻合,不失毫厘,雕蕾为钮。线条挺括,轮廓分明,形制不侈不丽,典雅拙朴。
壶底微凹。制作技法精巧细纤,线条简洁流畅。此壶形制还有与众不同的特色,壶流细长而又昂出,壶把形式也很别致,风韵独特。壶底钤阳文篆书“殷尚”二字方印。
调砂汲直壶 方拙(清代)此名来自汉武帝时的大臣汲黯。汲黯性情刚正,被时人称为“汲直”,是后世诤臣的典范。此壶泥色赤褐调砂,直筒形壶身,管状短流,矮颈,溜肩,截盖,桥形钮,耳状把手,简洁实用,大方得体。身正直,耳偏大,于直正硬朗中略带厚润,是爱壶者观赏此壶刹那间的感受。
浅浮雕山水人物纹壶 筠石居(清代)此壶取材紫砂,色呈赭红,砂质细润。壶身为高圆筒形,三弯流,耳形把,腹微鼓,削肩、矮颈,盖上饰扁圆钮。流口镶铜且设铜片盖。满壶通体装饰浅浮雕山水、人物、亭台、楼阁,盖、钮、流、把,把上也均饰以吉祥图案纹,以示富丽华贵。
这类茗壶的繁复装饰是适应外销需要而制作的。壶底钤有阳文篆书“筠石居”方印款识。成于清康熙至雍正年间。
玲珑八竹壶 无款(清代)壶体由八根大竹段组合而成,壶嘴、钮、把均为竹节,大竹段镌孔为竹竿和竹叶,通过镂雕装饰,整把壶显得精细而有活力,充分体现了制作者的巧妙构思,壶的整体造型雅致。
若稍为留意宜兴紫砂茶壶的演变史,便会发觉从17世纪晚期开始,壶的外貌有了新的转变,注重壶表的装饰及创新。至18世纪上半叶,此风逐渐盛行;壶艺家不纯粹着重器型,更试用不同技法使紫砂壶更多些发展的空间,务求令壶艺更多姿多采。例如用不同泥浆在壶身作画、堆花、贴花、印花或雕玲珑(镂空)等装饰方法,于是紫砂壶呈现出不限于素身与几何图形而更多变。
瓜瓢提壶 杨彭年制 陈曼生铭(清代)此壶为杨彭年制作,壶身铭:“煮白石,泛绿云,一瓢细酌邀桐君。曼铭频迦书。”陈曼生撰铭,郭麐书刻。郭麐字祥伯,号频迦,善书,是陈曼生好友之一。
此壶造型简洁、别致,是瓢形和东坡提梁形的结合,经过壶艺家的提练和重铸,即不是形合,而是神合。瓢和提梁皆产生了质变,更加古雅秀美,另有一番风韵。
杨彭年与陈曼生配合制壶,大兴文人壶风,使紫砂壶和诗、书、画、印合为一体,将紫砂壶艺导入另一境地。诗画与壶艺相结合,共同构成“曼生壶”的意境,两者缺一不可。这就是“曼生壶”的魅力所在。
套环钮葫芦壶 杨彭年制 陈曼生铭(清代)葫芦壶取形于葫芦瓜,葫芦有思乡怀人之意。此壶形如实物,充满情趣,为圆底形,其嘴自然流畅,线条优美浑圆,小环设计精巧,拔动生响,与壶体相得益彰,制作精湛,泥质特殊,砂质均匀,乃壶中珍品。壶底钤“阿曼陀室”方印一枚。
此壶特别之处在于壶钮置一套环,轻轻把玩丁当之音不绝,犹如曼生细语送福,可谓情通古今,情趣盎然,壶似葫芦,情寄相思。其壶质地细柔,造型古朴,色泽典雅,贵如瓯彝。观此壶有沉着之气,其一曰意味淳厚,气势沉雄;其二曰矫健劲朗,沉中蕴清,壶钮小环,盎然生情,精雕细琢,巧夺天工。
曼生铭文:“为惠施、为张苍,取满腹,无湖江”。惠施的典故无疑出自《庄子·逍遥游》,“取满腹”亦然,但却与惠施无关,是《逍遥游》中“圣人无名”的许由的抱负,他在拒绝尧以天下相让时,说自己宁愿快然自足于山林:“鼹鼠饮河,不过满腹”,不屑于治理天下。这与惠施、张苍的贪于权利,恰好相反,是古之隐君子所追求的淡泊、逍遥、自得的境界。
汉瓦壶 杨彭年(清代)汉瓦壶属于圆器当中的一种,以壶钮作汉瓦形而名。圆筒形壶身,上侈下敛,短流势较直。盖平略见弧,桥式钮,钮面开孔呈海棠纹样。壶盖子口制作圆而不规,转捻即紧,拈钮可以翕起全壶。
通体略显方正不阿之气。胎骨坚硬而沉实,色泽棕红略泛光。方壶身略呈弧形,自上而下略微收缩,使之不呆板。无肩,壶身直至壶口与盖各成一环,衔接略带弧度,使之线条柔滑。壶身与前伸的流及卷曲的把手无间地衔接,一气贯通。底钤阳文篆书“杨彭年造”方印。
梨皮壶 陈子畦(清代)此壶油光润泽,古朴可爱。整器用调砂朱泥制作,颗粒隐现,灿若星星,闪闪发亮,俗称“梨皮”。其形态美、质更美,体轻胎薄,雅致脱俗。
壶体为半球状,鼓腹、圆韵、盖拱起与器身相吻合,圆钮有底脚,一弯嘴朝天、流口细,圈把粗细亭匀,结构清晰。壶底铭“竹梢一片引流长 子畦”楷书刻款。
银台醉客壶 无款(清代)此壶通体作菱花瓣式,属凹凸规正的筋纹器。钮顶至底心均等贯气,如同一辙,壶身似花苞秀美,颈部向上收敛,口唇旁出承盖,嵌盖吻合紧密,盖面拱起,如盘状花瓣;钮为珠形并刻出整齐的菱花状;三弯流嘴,两侧凹、正面凹的菱线,胥出秀丽轻盈;把与嘴之菱线相仿,曲折有致嵌与壶身,是一件难得的筋纹器佳作。
银台醉客朱泥壶,出自日本人奥玄宝着《茗壶图录》,1878年在日本初次印行,刊有选出东瀛收藏紫砂壶三十件,以线描图绘其造型,并拓印铭文及印章,名为“注春三十二先生”,其中“银台醉客”者,形制与此壶相一致,遂以为名。
八卦束竹壶 邵大亨(清代)此壶为邵大亨首创,以64根长竹段围成壶身以合64卦之数。以32根短竹段分成四组,每组8根,结以成足。壶盖浮雕八卦图,盖钮成太极图,颇有匠心。色泽紫赭,深沉肃穆。盖内紟“大亨”楷书瓜子形小印。此壶看似繁琐,但布局有序,烦中见整,气度不凡。刻画细微处,见深厚功力,表现出作者卓越的才艺。
风卷葵壶 杨凤年(清代)风卷葵壶是紫砂工艺史上最早受人注意的女壶手杨凤年制作的佳品,作品以花瓣点缀全壶,花姿卷翻,形态生动,盖口紧密,泥色和润,艺术造诣极深。
以风吹葵叶的动感入壶,表现葵花在一刹那的灵动之感,所有的线条都处于一种随心所欲、神采飞扬的状态。壶身现大风卷葵花的云浪,壶底一朵怒放的葵花,将整件作品呈现出一幅极美的田园风景画。贴塑的手法也表现得非常成熟。塑形准确生动,刀法爽利果断,信手拈来形完神是,一派大师级原创气象,当可视为风卷葵壶的原创期妙品。
瓜娄壶 韵石制 赧翁铭(清代)壶形似瓜状,短流,耳形把手,钮为瓜蒂,中穿一孔,嵌盖。壶身筋纹清晰,铭刻书法秀逸,金石韵味醇厚,铭书印堪称壶之三绝。壶身铭:“生于棚,可以羹,制为壶,饮者卢。赧翁铭。”韵石与赧翁合作的茗壶精品,艺趣盎然。
这种描写生活趣味的题铭,在文字中营造出生动活泼的画面,呈现出动态的艺术效果,意境深邃。“卢”即“茶仙”的卢仝,寓意饮者都可成为卢仝那样的茶仙。
三足鼎壶 吴月亭(清代)吴月亭,字竹溪,为清中期宜兴陶人。此壶端庄,风格雅致,古韵隐然,乃壶中佳品。壶身圆融饱满,珠圆玉润,挺匀有力,古朴典雅,曲线强劲有力,浑厚端正,配以鼎足,有古之礼器的庄重威仪。
壶身造型仿商周青铜盉,壶腹下部微鼓,流直而上翘,把作圆环形,盖为倒置釜状,钮为蘑菇状顶部圆锥形,腹下有三柱状鼎足。壶腹阴刻:“兰圃仁兄大人正,敲冰煮茗。竹溪。”壶底钤“愙斋”印款。“愙斋”乃吴大澂字号,清同治年间的翰林,金石收藏家。
免费试用:加微信 agg484 免费赠送紫砂杯试用。
标签: 紫砂壶鉴赏与收藏 紫砂壶鉴赏 清代紫砂壶 老紫砂壶 紫砂壶赏析
相关文章
最新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