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砂壶使用经久,通过泡茶用壶、养壶,自发黯然之光,入手可鉴,更显示紫砂壶自体妍丽的肌理美,登大雅之堂,此为包浆。 北宋梅尧臣「宛陵集」有云「小石...
紫砂壶鉴赏与收藏序言--紫砂壶术语
光素器:即方壶、圆壶。
筋文器:即以线纵向、横向、旋转分割的壶。
花塑器:即带有自然装饰的壶,相互组合贯通并作为壶的主体。
主体:即壶身、壶口、壶底、壶足、壶盖、壶钮(的子)。
附件:壶的嘴(流)、把等。
壶钮:亦称的子,为揭取壶盖而设置,是茗壶设计的关键部位,常见有球形钮、珠钮、桥形钮、瓜柄形钮、树桩形钮、动物形钮。
球形钮:圆壶中最常用的钮,呈珠形、扁笠、柱形,往往取壶身缩小或倒置造型,制作中采用捻摘子工序,经搓、转、压挤而成,简洁快捷。
桥形钮:形似拱桥,有圆柱状、方条状、筋文如意状等;作环形,设单环、双环,亦称串盖;平缓的盖面,环孔硕大的为牛鼻盖。
瓜柄形钮:花塑器常用的钮式,如南瓜柄、西瓜柄、葫芦旁附枝叶、造形生动活泼。
动物形钮:源于印钮,有狮、虎、龙、鱼等形,有写实、抽象变形和仿古等多种。
树桩形钮:取植物或瓜果的形态捏制而成,如梅桩、竹根、葡萄等。
花式钮及其他:随着新的陶艺形式发展,打破了传统程式,以壶边大干口而取代壶钮,亦有盖与钮融为一体的。
壶嘴:紫砂茗壶的嘴常被喻为人的五官之一,为注茗而设,亦称为流;它与壶体连接,通常可分为:一弯嘴、二弯嘴、三弯嘴、直嘴和流。
一弯嘴:形似鸟啄,俗称一啄嘴,一般为暗接处理。
二弯嘴:嘴根部较大,出水流畅,明接和暗接处理均可。
三弯嘴:源于铜锡壶造型,早期壶式使用较多,明接处理较常见。
直嘴:形制简洁,出水畅,明接和暗接处理都有。
流:形似鸭嘴,源于奶杯造型,一般用于茶器、咖啡具的造型上。
壶体孔眼:明代多为独孔,清代中后期为多孔(有三孔,七孔,九孔等),20世纪70年代出口日本的紫砂壶一度用球形孔,其孔排列齐整,与嘴对正,并依嘴形而设置。
壶把:为便于握持而设置,置于壶肩至壶腹下端,与壶嘴位置对称、均势,可分端把、横把、提梁三大类。
端把:亦称圈把,使用较方便,变化丰富,具端庄、安定的效果。
横把:源于沙锅之柄,以圆筒形壶居多。
提梁:从铜器及其他器形吸取而来的壶式,除提梁的大小与壶体协调外,其高度以手提时不碰到壶盖的钮为宜,有硬提梁、软提梁两种,光素器、花塑器都有,变化丰富。
压盖:亦称完盖,壶盖覆压于壶口之上,其边缘有方线和圆线两种;壶盖稍大于壶口之外径的俗称天压地。
嵌盖:是壶盖嵌于壶口内的样式,并与壶身融于一体,有平嵌盖与虚嵌盖之分;平嵌盖口与壶口呈同一平面,虚嵌盖则与壶口呈弧形或其他形状,形制规整。
截盖:这是紫砂壶特有的一种壶盖形式,以壶整体截取一段作壶盖,故名,有截盖、克截盖、嵌截盖之分。
壶底:壶底足也是构成造型的一个主要部分,底足的尺度和形式处理直接影响造型视觉的美观;壶底大致可分为一捺底、加底(足圈),钉足三种,直方挺直造型的壶宜用明接,圆韵浑朴的造型宜用暗接处理。
一捺底:紫砂茗壶烧成因无釉,故无烧成粘钵之虑,制作省工省时,用一捺底处理圆器造型干净利索,简练灵巧。
加底:在壶身成型时加一道足圈,并用脂泥复合嵌接,亦称挖足。加底应视主体造型而设置。
钉足:源于铜器鼎足,用钉足支架壶体,稳而不滞,透出灵气;圆器一般用三支钉足,方器则为四支钉足,钉足不宜太高。
免费试用:加微信 hurenzisha 免费赠送紫砂杯试用。
相关文章
最新留言